目前我國不少涂料企業的利潤普遍偏低,超過了該行業正常的利潤警戒線(由于涂料行業特點等原因,涂料廠家的正常行業利潤應該在20-30%,起碼要高于10%,其主要原因是近年來殘酷的市場競爭,直接影響市場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市場需求每年遞增較快
2010年,建筑涂料產量占比已經高達36.4%。但是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區別,歐美國家的建筑涂料在涂料工業中的占比都在50%以上,日本稍低,也維持在40%左右。
資料顯示,在2004年我國每年僅建筑涂料的需求就有200萬至300萬噸,是亞洲最大的油漆和涂料市場。目前,市場需求正以每年25%的速度遞增。到目前為止,2011年建筑涂料產量為414萬噸,2012年建筑涂料產量487萬噸,分別比上一年同比增長17.7%和17.6%。作為建筑涂料企業,需適時轉變市場策略,積極響應國家保障性住房戰略,也唯有此,方能在保持企業競爭力同時,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
就總體規模而言,我國涂料產量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日本,但人均年消費量卻大大低于工業發達國家。其中,美國人均年消費量22公斤,世界平均水平為4公斤,而我國僅2公斤。此外,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建筑外墻采用高級涂料裝飾的已占到了90%,而目前我國建筑涂料在外墻裝飾中應用率還不到10%,市場發展空間十分巨大。
中國成為國外涂料樣板間
雖然我國國內涂料市場需求在逐年增加,但是近幾年來,內資涂料企業在市場上的表現可謂是“低谷中的低谷”,證券市場涂料板塊的上市公司也連報虧損。在外資“進軍”與內資“虧損”的較量中,我國涂料產業格局可能發生巨變。在資本、技術、產品質量性能等方面占有絕對優勢的外資企業將搶占大中城市領域內的高檔市場,而規模較小、集中度低的內資中小企業只能占領廣大農村等細分市場。
中國現在已經成了國外涂料的樣板間。據了解,宣威、立邦涂料、ICI等世界知名涂料企業目前均在中國設立了總代理或建成生產廠,國際涂料企業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已達45%左右,幾乎壟斷了中高檔產品市場。一場中外涂料拼殺戰在所難免。
品牌戰略存在短視行為
業內人士認為,理性的品牌經營策略應成為國內涂料企業在市場中突圍制勝的首選思路。由于規模較小,中國的涂料企業無力進行大規模廣告宣傳,品牌知名度難以提高,部分代理商唯利是圖的短期經營觀念也對企業造成了損害。
另外,高質量產品不足、低質量產品供應過剩的現狀對民營企業極為不利。目前,在涂料供應總量中,國內生產的高檔涂料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依靠進口。隨著市場格局的進一步演變,外資企業控制高端市場的地位將更加穩固,一些民營涂料企業有可能淪為外資品牌的加工廠。
當然,國產涂料也不乏精品,有些產品在品質上與洋品牌完全可以媲美,差距就在品牌價值上。目前,涂料企業在品牌戰略上普遍存在短視行為,產品的策略僅限于產品銷售環節。比如一個生產工廠往往同時注冊幾家公司,而同一公司又同時擁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商標。對企業而言,這種做法是想充分開發市場,擁有更多的代理商,同時又不至于讓代理商之間以及代理商與企業之間產生利益沖突。然后,這一狀況也導致涂料業能夠叫得響的品牌屈指可數,而國內的優質涂料市場也幾乎沒有國產涂料的席位。
導致涂料的市場價格與實際價格相背離。